10月17-19日,第四届话语语用学国际学术会议以线上形式顺利召开。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党委委员柴改英,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会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孙有中,本次会议协办方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迈克尔·霍尔(Michael Haugh)出席开幕式致欢迎辞。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邢富坤出席闭幕式并致辞。
柴改英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浙外发展历程、外语专业特色及话语语用学研究现状。她指出,本次会议以“话语语用、网络互动与AI时代”为主题,在数字技术深刻改变沟通方式的背景下尤显重要。浙外背靠融合了西湖诗韵与数字创新的活力杭州,她希望通过本次会议凝聚学术共识、探索创新路径,既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话语实践,又秉持人文关怀,共同推动话语语用学的跨文化对话与创新发展。
浙江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柴改英教授致欢迎辞
孙有中在致辞中指出,话语语用学作为连接语言形式与人类意图的桥梁,在人工智能介入沟通的背景下,亟需重新审视语言、主体性与文化边界的协商机制。会议呼吁学界跨越学科界限,促进话语语用学理论与数字实践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技术赋能、包容共情、美美与共的未来。
跨文化交流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孙有中教授致欢迎辞
霍尔首先对浙江外国语学院为筹备本次会议所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谈及会议主题时他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生成的语言已与人类语言高度接近、难以区分,这一现象为语用学研究带来了根本性的挑战:我们是否应将AI视为语言使用的主体?与此同时,AI不仅作为被研究的对象,也正逐步成为语言分析的重要工具。这一双重转变既开辟了丰富的研究机遇,也要求我们与时俱进,积极应对快速发展的学术与技术环境。
昆士兰大学迈克尔·霍尔教授致欢迎辞
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浙外“云”端,分享与探讨话语语用研究领域的诸多议题。会议共安排9场主旨报告和10场专题研讨,内容精彩纷呈,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话语语用、网络互动与AI时代问题,听众反响热烈。
国际语用学会候任主席、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昆士兰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迈克尔·霍尔的主旨发言聚焦计算方法与社会语用学的相关性。社会语用学传统上依赖定性诠释,其核心在于理解(不)礼貌、身份、情感等高度语境化的人际意义。这种定性研究的本质,使其长期疏离于依赖结构化数据的计算方法。然而,AI推理能力的进步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计算方法的潜力。案例研究发现,基于机器的计算方法可以与人类驱动的诠释方法形成迭代对话,互为补充。事实上,“计算转向”对语用学研究具有广泛意义,应该采取批判性接纳的立场。
昆士兰大学迈克尔·霍尔教授作主旨发言
来自兰卡斯特大学的教授乔纳森·卡尔佩珀(Jonathan Culpeper)和高级讲师维托里奥·坦努奇(Vittorio Tantucci)共同合作,探讨了AI在模仿人类对话时面临的道德困境:大型语言模型被全局设计为规避攻击性,但又需局部模仿人类行为,包括不礼貌言语的相互性。研究发现,ChatGPT在持续冲突语境中会逐步学习人类的不礼貌模式,甚至出现直接侮辱和言语暴力。这揭示了AI在忠实模拟人类互动与避免冲突行为之间的根本矛盾,对AI伦理和风险管控提出了紧迫挑战。

兰卡斯特大学乔纳森·卡尔佩珀教授
和托里奥·坦努奇博士作主旨发言
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以“重新思考冒犯行为”为题,通过分析中国社交媒体案例,指出网络冒犯实为一种策略性社会行为。研究发现:冒犯者通过污名化、道德越界等手法,将攻击行为包装成“合理谴责”,其深层动机是借公共议题推进个人议程,以“正义”之名实现群体诉求,而特定社会事件构成的语境为这类行为提供了正当性土壤。研究表明,网络冒犯本质是服务于发言者利益的策略工具,而非简单的失礼行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作主旨发言
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米切尔·格林(Mitchell Green)教授发表了题为“大型语言模型是在实施言语行为,还是仅仅对其进行模拟?”的主旨演讲。格林教授从语言哲学和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大型语言模型是否真正执行言语行为,还是仅在模拟人类的言语表现。他指出,虽然大语言模型具备一定的语法能力,但其语义理解与意向性仍存争议。基于“言语信号”理论,格林教授提出大语言模型生成的语言可视为“原初言语行为”,并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可能实现完整言语行为的潜力。
康涅狄格大学米切尔·格林教授作主旨发言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教授围绕“学术博客评论中的人际元话语与关系管理”展开了精彩报告。李教授以颇具代表性的国际学术博客为语料,聚焦评论区中学者如何通过语言策略建构互动关系。他结合关系管理理论,探讨了不同类型的人际元话语在“面子维护”“社会性权利与义务”以及“互动目标达成”中的作用。该研究涵盖人文、社科与理工科多个领域,突出了数字语境下学术传播的新特征,也为理解线上学术互动中的语用策略提供了新视角。
浙江工商大学李丹弟教授作主旨发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毛延生教授基于主流AI算命程序中所系统采集的话语语料,探讨算法性话语策略如何通过预设情绪、安慰语言和礼貌策略来模拟共情与亲密感。研究发现揭示了在AI时代下,算法“共情”背后的话语操纵本质与商品化逻辑,理论上有助于推进情感劳动理论在数字语境下的内涵拓展,为审视人机交互中的权力不对称提供了重要的语用学证据;实践上对增强公众数字批判意识、推动技术伦理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毛延生教授作主旨发言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胡旭辉基于生成句法理论,探讨言语行为语力在句法结构中的编码机制。研究以汉语句末语气词“吗”和“呢”为例,分析二者在疑问句类型限制、独立成问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他提出,“吗”和“呢”分别关联于标句词组中不同层级的句法核心:一个与分句类型的C核心相关,另一个与高层言语行为核心相关。这一分析不仅为两种语气词的句法及语用功能差异提供统一解释,还进一步应用于古汉语疑问语气词“乎”的阐释中。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胡旭辉作主旨发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陈希聚焦于当前大型语言模型能否有效识别隐含的恶意语言输入。研究首先回顾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广泛使用但未被清晰定义的“恶意语言”概念。随后,测试了四款前沿模型对这类隐性攻击的识别能力。报告不仅展示了主流的计算评估结果,还通过分析人机对话实例,对模型的输出进行了定性观察,以此评估它们在应对此类复杂挑战时的实际表现。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助理教授陈希作主旨发言
希腊雅典大学荣休教授玛丽亚·西菲亚努(Maria Sifianou)探讨ChatGPT在人际互动中如何理解及表现“礼貌”,重点关注其道歉、赞美、祝愿等表达性言语行为。研究基于话语语用学与礼貌理论,分析人机对话的序列结构,揭示AI进行关系建构的方式。同时,报告也指出大语言模型在语用能力上的局限性,并由此引发关于AI伦理、真实性及其如何影响社会礼貌规范的深层思考。通过结合既有研究与实验,本研究为理解AI互动的礼貌内涵及其对人类交往期望的塑造作用提供了语用学分析框架。
雅典大学荣休教授玛丽亚·西菲亚努作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主持人
本次会议还举办了10场专题研讨,所涉话题包括“网络攻击与羞辱”“人机交际语用学与大型语言模型”“在线交互中的幽默、情感与评价”“网络公开羞辱的语用研究”“虚拟现实、短视频与多模态自我呈现”“数字无礼与攻击话语实践”“语用学视角下的电商与直播互动”“身份、性别与跨文化话语建构”“教育、医疗与句法界面中的语用研究”以及“政治话语、抵抗与社会控制”。本次会议的专题研讨具有鲜明的前沿性、跨学科性与现实关怀,精准地勾勒了当代话语语用学研究从“线下”到“线上”、从“人际”到“人机”的范式转型,展现出较高的学术价值与时代特色。这些议题组合不再将语用学视为纯粹的语言学分支,而是将其定位为理解与批判数字社会运作机制的一把关键钥匙。它既扎根于语用学的经典传统,又大胆地拥抱由技术革命带来的新现象与新挑战,充分展现了该学科蓬勃的生命力与广阔的未来图景。
专题研讨主持人
在大会闭幕致辞中,邢富坤总结指出,本次会议集中展现了话语语用学在数字时代的前沿发展。与会学者们围绕在线互动与人机交际等核心议题,不仅分享了语料分析、计算方法和伦理思考等多元成果,更展现了跨学科对话的独特价值。愿此次会议成为新征程的起点,期待学界同仁延续会上开启的对话,通过合作论文、数据共享与人员交流,共同推动话语语用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发展,共同携手将会议上凝聚的智慧与友谊,转化为推动学科前进的持久动力。
浙外英文学院院长邢富坤教授致闭幕辞
本次会议由浙江外国语学院主办,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外话语语用研究院承办,昆士兰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协办。会议吸引了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塞内加尔、突尼斯、约旦、土耳其等20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会,充分展现了话语语用学研究的国际化生命力,也凸显了线上国际学术会议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