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瓯江非遗”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东梨民艺博物馆实践团走进温州市东梨民艺博物馆,在古色古香的场馆与蓝白交织的织物相映中,探寻蓝夹缬千年脉络,学习传统印染技艺,解码非遗传承与青年实践的融合之道,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团成员与徐嫣老师合照
走进千年技艺的第一缕靛蓝
实践团抵达东梨民艺博物馆,开启“蓝夹缬文化之旅”。非遗传承人徐嫣从蓝夹缬的起源讲起,带着队员们系统梳理了这项技艺从秦汉发端到唐宋兴盛的发展脉络。
在展馆内,蓝白相间的古韵丝布、阳光下闪耀的蓝色缎布成为焦点。蓝夹缬不仅是印染技艺的集大成者,更是民俗文化的生动写照,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徐老师以“雕花夹布浸,蓝白相于间”的诗句为引,结合一件件展品,将技艺的历史渊源、民俗寓意娓娓道来。汉代的印染雏形、唐宋的工艺盛景……一段段时光故事与实物相互印证,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蓝夹缬不仅是织物,更是凝固的历史。

成员们正认真倾听徐嫣老师讲解
对话传承人背后的匠心坚守
“雕花夹布浸,蓝白相于间。”在展馆互动区,徐老师坐下来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谈话间更体现了制作蓝夹缬成品的非遗传承人的辛苦与伟大。她从染料发酵的刺鼻气味讲到三伏天曝晒的辛苦,从纹样设计讲到市场困境,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传承人 “择一事,终一生” 的执着与伟大。

徐嫣老师和大家进行面对面答疑
体验:从染缸到晾晒的技艺传承
成员们亲身跟着老师学习起缸、浸染、晒晾,通过这一步步古老的工序,体会属于非遗的传统魅力。蓝靛草发酵着清香,成员们将印好花纹的土布浸入发酵半月的蓝靛草汁,提竿时水珠坠成靛蓝的帘,年轻的手掌抚过浸满靛蓝的土布,晾晒在竹架上的布匹在阳光下渐渐从淡绿色氧化为宝蓝色。这项延续千年的印染技艺,在暑期实践的课堂里焕发新的生机。

成员们正在学习印染技术

成员们让手帕充分浸染
制作蓝夹缬布料后,来自23英师2班的朱丽颇有收获,“徐嫣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许多植物染料,为我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其中马蓝这种染料做药材时,有一个我们都耳熟能详的名字——板蓝根,我突然感觉遥不可及的非遗是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这次实践让我更想了解非遗了。”

图6成员们正在晾晒蓝夹缬作品
一抹靛蓝,承载文脉;一步实践,丈量传承。东梨民艺博物馆的蓝韵里,回荡着历史与现代的交响,更跃动着青春与非遗的双向奔赴。实践团的成员们以语言为桥、文化为帆,让千年蓝夹缬的故事跨越山海、焕发光彩,让青春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征程上,绽放出如蓝染般温润绵长的光芒。
“瓯江非遗”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东梨民艺博物馆实践团
指导老师:冯 扬
团队成员:
23英师1班 陶欣怡
23英师1班 陈芊烨
23英师1班 李心如
23英师1班 傅 彤
23英师2班 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