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龙芽承浙脉,茶香越重洋”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梅家坞龙井村实践团走进这座坐落于龙井茶园核心地带的场馆,在白墙黛瓦与葱郁茶田的相映中,探寻茶叶历史脉络,学习传统制茶技艺,解码茶文化传承与实践赋能的融合之道,为茶文化的传播注入青春动能。

展馆研学,追溯茶叶历史脉络
上午9时,实践团抵达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开启“茶叶历史之旅”。跟随讲解员的脚步,队员们从新石器时代的茶籽遗存开始了解,系统梳理了茶从商周祭祀、汉代药用、唐代兴盛、宋代点茶盛行到明清炒青技艺成熟的发展脉络。
在“浙江茶脉”展区,龙井、黄茶等浙茶瑰宝的渊源成为焦点。“早在宋代,浙江就已是全国重要产茶区,苏东坡笔下‘从来佳茗似佳人’,正是对浙茶韵味的生动写照。”汉代青铜茶碾、唐代越窑青瓷茶瓯、明代紫砂茶罐……一件件承载时光的展品与讲解相互印证,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茶叶不仅是饮品,更是流动的历史。”

技艺体悟,学习传统制茶智慧
在馆内制茶体验区,成员们集中观看黄茶制作技艺专业教学视频,深入学习古法制茶的智慧。视频详细演示了黄茶制作的全流程:鲜叶摊晾需均匀散发水分,杀青通过高温快炒钝化酶活性,揉捻需力道适中塑形,关键的“闷黄”环节要精准控制温湿度促发独特品质,最后干燥保存。
成员们专注记录,不时暂停讨论:“‘闷黄’的温湿度控制直接影响品质,太关键了!”“杀青火候要求真高,短时间里藏着大学问。”沉浸式的学习,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传统制茶技艺的严谨与其中蕴含的古人智慧。


茶园探访,揭开龙井品质的生态密码
下午时分,实践团深入馆区周边的龙井茶园。“这里的酸性红壤排水性好,海拔300米左右云雾多、湿度大,正是龙井‘色绿、香郁’的生态密码。”茶园技术员介绍道,“茶树间距保持在1.5米左右,既保证充足光照,又能有效防止病虫害传播。”
成员们边听边记,用手机拍摄茶树叶片、土壤剖面,将眼前鲜活的茶园生态与上午所学的“茶叶品质与环境关系”知识一一对应,深化了对“生态决定品质”这一核心理念的理解。

实践感悟,共话茶文化传承之责
走出课堂,走进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茶世界,同学们收获满满,感触良多。
黄茶制作的“闷黄”环节让我印象深刻: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欠。这让我明白,传统技艺的精髓在于“分寸”,传承就是要守住这份对细节的敬畏。
——22英师1班 亢生辉
解说员说“茶叶是浙江的绿色名片”,当我在茶园看到茶农忙碌的身影,突然懂了:这张名片的背后,是代代人的坚守。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或许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语言架起桥梁,让世界闻到浙茶的香。
——22英师2班 吴慕姚
一叶一芽,承载浙脉;一步一程,丈量传承。梅家坞的茶香里,回荡着历史与现代的交响,更跃动着青春与茶乡的双向奔赴。实践团的成员们以语言为桥、文化为帆,让千年龙井的故事跨越山海、香飘寰宇,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的征程上,绽放出如新茶般清亮隽永的光芒。

“龙芽承浙脉,茶香越重洋”
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梅家坞龙井村实践团
指导教师:王丰裕
团队成员:
22英师2班 杨 祥
22英师2班 吴慕姚
22英师1班 亢生辉
22英师2班 吴冠佐
22英师2班 阮凌灵
22英师4班 何雨霏
22英师4班 余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