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迹溯源学思想·知行浙江悟伟力

8月13日,“循迹溯源学思想·知行浙江悟伟力”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大学生赴余杭思政实践团队以“乡村振兴之行(Country Walk)”为主题,走进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用脚步丈量乡村大地,用心灵感受乡村振兴的鲜活脉动。


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实践团队探访了融设计图书馆。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图书馆,该馆不仅是传统技艺的“解码器”,通过拆解工艺与材料为全球设计师提供创作养分,助力传统手艺再生;更凭借“融合”理念,实现了建筑的古今交融与功能的多元共融,推动传统保护与现代化进程并行、空间与时间对话。


在青山自然学校,同学们了解到其借自然教育与志愿者活动串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模式。一直以来,青山自然学校致力于打通城市与乡村的交流通道,把外界资源“引进来”,让乡村价值“走出去”,凝聚新老村民的向心力,消弭隔阂,共筑乡土认同。
脚下是茵茵草地,身旁是连片竹林,各色鲜花点缀其间,古朴木门静静伫立,耳畔更有鸟叫虫鸣交织成自然乐章。成员们享受着这份惬意与通透,感受青山村村民与村委践行生态理念的生动注脚——他们珍视每一片草木、每一寸土地,用对自然的热爱守护着青山绿水,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日常。

随后,同学们参观青山村文化礼堂,了解到政策宣传在这里落地,村特色文化在这里传扬,民俗活动、文艺演出、体育休闲等活动在这里上演。这个交流平台让村民、游客、文化爱好者围坐一起,分享故事、碰撞思想。礼堂的运营中处处透着“多元包容”的巧思:不仅吸引公益组织入驻,还邀请舞蹈团队等文化力量,让不同领域的价值在这里交融共生,正是青山村打造多元、平等、包容、可持续乡村社区的生动缩影。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下午,实践团队在青山村访客中心举行了党建“E+”圆桌派暨结营仪式。
首场对话围绕“在余杭遇见和美乡村”主题展开,浙江外国语学院英文学院领队教师杨沁儿担任主持。青山村驻地志愿者王育欣分享了强村公司的运营模式以及自己作为志愿者的实践经历,她坦言乡村生活让她“作息规律、物欲降低”,感受到与校园生活不同的成长价值。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主任葛俊良老师从共同富裕视角解析了浙江省的省情,阐释了余杭区和青山村快速发展的政策与人文动因。三位当地的创客代表畅谈扎根乡村的初心,分享青山学堂和户外运动基地建设的经验,并鼓励青年学子关注乡村创业机遇。青山村妇联主任韩巧玲讲述了在村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女性贡献的力量,生动证明了“妇女能顶半边天”。整场对话从多元视角出发,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乡土温度,生动呈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丰富图景。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第二场座谈会以“在浙江看见美好生活”为主题,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思政实践队助教武琳担任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浙江外国语学院的6位学生代表围绕在杭州的实践经历分享心得感悟。北京大学2024级德语系叶欣潼同学分享了在实践中感受到的浙江的人文关怀,她关注到科技创新的力量,认为青年需注重积累跨学科知识、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浙江外国语学院2023级英语(师范)专业於星妍同学从外语专业学生角度出发,分享了“语言翻译的本质应该是阐释文化传承”的感悟,表示要把实践中的文化感悟转化为国际传播的切实活动。北京大学2024级德语系顾杰瑞同学分享了在青山村体悟到诗意美好生活、在良渚感受到的历史积淀,鼓励大家应找准自身时代定位,成为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北京大学2024级俄语系杨庭同学将传统文化保护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结合,提出了对于美好生活发展的新解决方案。浙江外国语学院2024级英语专业蔡煜楷同学表示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应利用专业优势,成为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完成时代赋予的青春使命。浙江外国语学院2023级翻译专业陈祎涵同学分享对于本次余杭之行所展现的科技创新、文明传承与乡村振兴力量的感悟,鼓励语学子以翻译为桥,向世界传递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强音。
从杭州未来社区的智慧日常,到青山村的绿色发展实践,他们的分享不仅梳理了这段实践历程中的收获,更激励着同学们站在青年视角观察社会动态,深入思考新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邢富坤教授以“真实、热情、感谢”三词总结此次实践,并对同学们的实践效果表示赞誉,为浙外与北大实践团之间的合作、同学们的未来发展与浙江的美好生活提出展望。他表示,讲好中国故事急需外语人才,面对技术挑战,青年要发挥力量让世界认识中国。


北京大学2024级日语系张嘉昕同学与浙江外国语学院23级翻译专业程炼同学先后发表实践感言,总结了浙江余杭实践展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图景,提到新时代青年应争做兼具贴近基层、拥抱科技、胸怀天下视野的新文科人才。同时,他们也向促成北大与浙外学子赴余杭实践的各个单位和部门表示感谢。

为表达对共青团余杭区委员会对本次实践活动鼎力支持的由衷感谢,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欧万彬代表实践队向共青团余杭区委员会赠送锦旗。



在实践总结环节,共青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委员会副书记杨溢以“三把钥匙”为线索,全面回顾了三天来的实践历程,高度评价了同学们在实践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求知精神。共青团杭州市余杭区委员会副书记张晶灿作为北大校友,从地方发展和人才需求的维度对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邢富坤、党委书记田俊杰阐释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与思政教育的深远价值,鼓励大家继续保持热爱,奔赴山海,讲好浙江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这趟“乡村振兴之行”,让北大与浙外的同学们沉浸式触摸到乡村振兴的鲜活脉络,同时也在彼此的交流中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4级葡萄牙语系 何紫琪:
踏入青山村,脚下是宽阔洁净的乡路,眼前是雅致错落的屋舍,瞬间打破了我对于乡村的固有印象。融设计图书馆内的多元创意与自然学校里的清新意趣,更让人惊叹于新老村民对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以及对自然馈赠的珍视守护。乡村之行中,浙外同学沿途分享的本土乡情、座谈会上源于实践的真知灼见,则让我对浙江乡村振兴的独特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感悟。
“知行浙江”不仅是亲眼见证这片土地的发展脉动与磅礴伟力,更是在跨校交流的碰撞中,看见青年担当的万千模样。青山村的竹林会记得两院师生的欢声笑语曾在此间回荡,而我们将怀揣着对乡村振兴的深度思考、对同窗之谊的满心珍视,在各自的人生赛道上笃定前行,让青春的根系深深扎进祖国大地的沃土之中。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4级葡萄牙语系 龙佳进:
初入青山村,竟无传统农村之感——全球设计师入驻山村,从村民生活中探寻灵感,以匠心将一草一木化为手工艺品,让世界看见乡村之美。这蜕变的背后,是村干部的务实、村民的配合与政府的支持。尽管发展伴随阵痛,但全村上下始终坚守“连接人与自然”的信念:竹林转移改善水质,驿站建设温暖人心,自然学校播撒绿色种子。这场自下而上的的融合发展造就了今日的金山银山。两场城乡座谈会上,北大外院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师生围绕“科技·文化·乡村”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以专业之长共谋发展,心灵碰撞间消弭了彼此距离。三天的朝夕相处,让两校学子在感受杭州脉搏的同时,更收获了真挚的友谊。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2023级英语(师范)专业 陈曼妮:
在青山村的行程中,我们浙外同学自然地担当起“桥梁”角色,向北大伙伴介绍本土的乡村振兴案例,特别是在融设计图书馆和青山艺术村,我们热情分享作为浙江学子对“千万工程”实践的理解。北大伙伴则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批判性思考。我们热烈讨论着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观点的交锋与融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答案不是单一的,需要多元视角的碰撞与协作。这天的实践不仅让我们触摸到了浙江乡村跳动的脉搏,更让我们懂得:携手同行,汇聚不同高校的智慧与力量,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助力这片土地的美好未来。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2022级英语(师范)专业 吴铭叶:
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们深入参访了由村民共建共享的融设计图书馆、环保机构打造的沙龙空间与咖啡馆、手工艺人与艺术家驻地的工作坊,以及村民自营的民宿与农家乐。遍布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间,生动诠释了开放发展带来的无限潜能。跟随讲解,我们不仅为眼前逐步实现的“美好生活”图景而赞叹,更对乡村振兴的内涵有了崭新思考。此行不仅深化了我们两校学子的情谊,更让我们期待未来能携手并肩,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