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群工作

党建园地

党建思政 | 传播非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诗路共富实践工坊”浙江外国语学院赴金华金东区实践团纪实

  • 时间:2025-08-19
  • 来源:“诗路共富实践工坊”浙江外国语学院 赴金华金东区实践团
  • 作者:

近日,“诗路共富实践工坊”浙江外国语学院赴金华金东区实践团走进金华市金东区,探访红色场馆、对话非遗传承人、开展沉浸式体验,探寻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注入青春动能。

“诗路共富实践工坊”浙江外国语学院

赴金华金东区实践团合影

红色寻根,触摸时代的精神印记


实践团首站来到傅村镇艾青故居,白墙黛瓦的四合院中,手稿、照片与旧物静静陈列,诉说着诗人与土地的深厚羁绊。成员们围坐诵读《我爱这土地》,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诗句中,感悟赤子情怀。乡邻讲述的“捧土轻嗅”往事,更让“土地”二字有了具象温度。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金东烈士陵园内,队员们擦拭墓碑、聆听邵李青等烈士“为救国而死,死得其所”的壮烈事迹,在大地之爱馆的沙盘与影像中,见证革命老区到生态新城的蜕变。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是历史的回望,更是当下的行动。

非遗对话,解码传承的坚守与创新


潜溪村与山头下村的非遗调研中,省级非遗“金东蛇拳”传承人张师傅现场演示“蛇形步”,刚柔并济的技法中藏着武术智慧。“传统武术需要年轻人接力,但短视频时代更需创新表达”,他的感慨道出传承困境。

国家级非遗“岳家拳”传承人李教练则带领队员体验岳家枪,枪尖划破空气的瞬间,“精忠报国”的精神密码愈发清晰。两位传承人的坚守,让大家看到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红色寻根,触摸时代的精神印记


调研发现,金东区文化资源开发面临三重挑战:红色场馆互动性不足、非遗传播依赖传统方式、文旅融合缺乏特色。实践团结合专业所长,提出“科技+创意”方案:

打造VR战场还原、家书戏剧工坊,让红色教育“沉浸式”起来;制作“非遗微课堂”短视频,助力蛇拳、岳家拳入驻抖音、B站;整合诗歌朗诵、武术体验等内容,推出“红色非遗研学半日游”路线。成员们设计的“艾青故居”文创周边,更让文化传承有了年轻表达。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实践感言

漫步艾青故居,青苔爬过的木门吱呀作响,像在诉说少年心事。泛黄课本上的批注、磨边的行李箱,还有那方菜园,让“土地”二字有了温度。围坐读诗时,哽咽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让人懂了文字里的呐喊——原来最深的诗意,就在烟火人间里。

——24翻译2班 林锶荧


从艾青的赤子情怀到烈士的壮烈誓言,从蛇拳的灵动到岳家拳的刚劲,金东之行让我触摸到文化的厚度。我们提出的“科技+创意”方案,是想让红色故事不再“高冷”,让非遗技艺走出“深闺”。青春力量虽小,却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24翻译2班 朱雨涵


“诗路共富实践工坊”浙江外国语学院

赴金华金东区实践团

指导老师:徐子晗

团队成员:

24英师5班 王静楠

24英师3班 陈雨果

24翻译2班 戚   怡

24翻译2班 林锶荧

24翻译2班 朱雨涵

24网新1班 樊洁颖

23汉师1班 周雅雯

24国贸3班 杨   祯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

电  话:0571-87799024

邮  编 :310023

学院信箱:ywbgs@zisu.edu.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