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群工作

党建园地

党建思政 | 非遗×青年×新媒介——“海纳非遗 数联世界”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浙江海宁实践团纪实

  • 时间:2025-08-19
  • 来源:“海纳非遗 数联世界”浙江外国语学院 赴浙江海宁实践团
  • 作者:


为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传承现状与创新路径,“海纳非遗·数联世界”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浙江海宁实践团走进海宁各地,在非遗馆、灯彩馆、皮影戏保护传承中心与蓝印花布工坊中,近距离触摸非遗技艺的温度,探寻青年与非遗传承的融合之路,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团队在蓝印花布工坊与传承人的合影

走进:从灯彩到皮影的文化长卷

实践团首站抵达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与灯彩艺术馆,展示馆内民俗器具、传统服饰与传承影像资料静静陈列,勾勒出海宁非遗的厚重底蕴;灯彩馆中,“锦绣海宁”硖石灯彩等作品精巧别致,传统艺术展示里,艺人现场演示构型、裱糊与走线技巧,一句“一盏灯,要花上好几天做完,全靠心和眼的配合”,道出“慢工出细活”的匠心。

“锦绣海宁”硖石灯彩展示

硖石灯彩传统艺术展示

在海宁皮影戏保护传承中心,《孙悟空大战牛王》的皮影戏表演令人沉醉:幕布后光影交错,戏偶动作灵动,演员一人多角的唱念做打,让经典民间故事跃然幕上。皮影戏传承人郎老师坦言:“皮影戏的美不止在光影,还在声调、台词、唱腔的功力里。”



对话:坚守中的传承密码



在与传承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实践团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艰辛与执着。在皮影戏受众逐渐减小的情况下,郎老师及其团队仍坚持线上传播与校园巡演,只为让光影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延续;蓝印花布工坊内,传承人朱琳燕老师细数彩拷技艺的难点:“彩拷难在固色,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从灯彩艺人的专注到皮影传承人的坚守,再到蓝印花布传人的执着,“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令人动容。

在互动体验中,成员们深入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皮影戏后台,大家亲手操控影人、绘制影人,体验影偶制作的细致工序;蓝印花布工坊里,成员们沉浸式学习刷色、套印,参与彩拷技艺实践,在靛蓝与白布的交融中,体会传统技艺的高门槛与高要求。

团队后台体验操纵影人

团队成员绘制影人

团队成员体验彩拷技艺


调研中,团队关注到非遗传承面临的人才断层、市场接受度低、收入回报不足等共性问题。结合专业所长,成员们提出三点建议:加强高校与非遗机构联动,打造“研学+实践”常态化项目;发挥外语优势,助力非遗走向国际;借力短视频等新媒体,提升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力。

“每一个灯彩花纹、每一次皮影出场、每一张染布的落版,都是前人智慧的延续。”成员翁若丹的感悟道出团队心声。非遗的未来,不应止步于展品,而需青年真正参与、理解与传承。

“海纳非遗 数联世界”浙江外国语学院

赴浙江海宁实践团

指导老师:程丛杰 张静静

团队成员:

24英师5班 陈   琦

22网新1班 王宏基

23英师5班 王志扬

24汉师1班 林雨欣

24英师5班 凌语优

24网新1班 林佳祺

24意语1班 翁若丹

24学前1班 翁文静

24英师4班 李馨香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

电  话:0571-87799024

邮  编 :310023

学院信箱:ywbgs@zisu.edu.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