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群工作

党建园地

党建思政 | 春风常驻,助暖人心——“党群服务”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杭州市拱墅区实践团纪实

  • 时间:2025-08-27
  • 来源: “党群服务”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杭州市拱墅区实践团
  • 作者:

为响应“双百双进”号召,助力基层服务,贡献青年力量,近日,“党群服务”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杭州市拱墅区实践团走进杭州市拱墅区电竞数娱小镇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实践活动,为党群服务中心及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服务,为社区服务的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团队合照

实践前期,队员们深入了解社区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服务计划,与党群服务中心负责人密切沟通,确保活动时间、场地、物资等方面的准备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为了提升服务效果,队员们还对团队成员进行了简单的培训和分工,确保大家能够高效协作。

布置会场(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实践期间,团队以“协助者+服务者”的身份深度参与中心工作:一是完成整理资料、布置会场等日常保障任务;二是主动与居民交流,通过耐心解答政策问题、及时调整服务方式来解决实际需求。此外,团队还通过收集反馈,梳理出“资料分类更细致”“会场指引更清晰”等建议,为后续服务提供了优化方向。

深度调研:解码助联体建设

为摸清“新时代社会救助体系视域中助联体工作机制与能力建设”实际情况,团队开展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从“学、看、析”三方面入手:参与社区组织的助联体专题讲座,倾听老师解读“助联体”作为枢纽型平台的功能——联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构建“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 随后,团队深入街道进行了扎实的实地调研。队员们通过沉浸式观察,直观感受其日常运作流程,从接待求助、信息录入、需求评估到资源对接的全过程。

学习培训

调研发现,街道助联体已构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联动网络,在整合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资源、链接社会力量方面优势显著,群众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待优化之处:部分工作人员依赖传统工作方式,市级数字化救助平台“数据跑路”效能未完全释放;面对复杂救助个案,工作人员在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专业能力上仍需提升,且缺乏职业压力疏导机制。

青春悟思:传递互助共济情

参与助联体培训与调研后,队员们对社会帮扶有了更深认知:“我国社会帮扶已从传统慈善走向系统化、机制化,助联体打破了‘力量分散、供需错位’的难题,让帮扶从‘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

队员范烨阳说:“帮扶不是政府的‘独角戏’,我们作为大学生,也能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未来我会持续关注身边困难群体,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团队成员一致表示,将把调研收获转化为行动,带动更多人加入“互助共济”队伍,让温暖在社区持续传递。

“党群服务”浙江外国语学院赴杭州市拱墅区实践团

指导老师:白天依

团队成员:

22翻译3班 范烨阳

22翻译3班 王肇统

22翻译3班 龚   珏

22翻译3班 夏佳钰

22翻译1班 黄方斌

22翻译1班 莫海威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

电  话:0571-87799024

邮  编 :310023

学院信箱:ywbgs@zisu.edu.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