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群工作

党建园地

党建思政丨微光成炬,爱漫桑梓——“童心铜行支教”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贵州铜仁实践团纪实

  • 时间:2025-08-28
  • 来源:“童心铜行支教”浙江外国语学院 赴贵州铜仁实践团
  • 作者:

近日,“童心铜行支教”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贵州铜仁实践团走进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半坡完小,携手铜仁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以“学科启智+文化传承+身心成长”三维课程体系,开启“微光学堂·爱漫桑梓”支教助学项目,用13门特色课程,为山区暑期教育注入新活力。

实践团成员合照

国旗下的启航:教育接力的温暖开篇

“希望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课程知识,更是照亮孩子们未来道路的灯光。”7月21日,支教队队长冷宏兰在开班仪式上的发言掷地有声。12名志愿者与46名学生在国旗下合影,定格下教育接力的温暖瞬间。实践团成员们将通过驻校支教的方式,为山区孩子打造涵盖基础学科、非遗文化、心理健康的多元课堂。

国旗下的开班仪式

学科启智:游戏化教学点燃科学梦想

“3、2、1——发射!”科学课上,志愿者指导学生制作的水火箭腾空而起,操场瞬间爆发出欢呼。趣味数学课里,“数字迷宫”“计算接龙”让抽象公式变得鲜活;低年级课堂每20分钟切换互动模式,队员李娇感慨:“跨学科主题设计让孩子们的眼睛发亮,原来学习可以这么有趣。”

实践团成员的英语课堂

学生的三维作品展示

身心成长:心理健康课培育阳光心态

“大家围成圈,跟着老师做‘自信拍拍操’!”团体辅导活动中,志愿者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大胆表达。支教队为46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全程记录成长轨迹。“每天最期待来学校,哥哥姐姐的课让我敢主动举手发言了。”三年级学生雷晨茜的笑容格外灿烂。

孩子们的课间操

精准施策:100%出勤率的温暖密码

针对山区多雨导致的通勤难题,支教队创新建立“教师护送网格”:按住址划分3条路线,每日分批次步行护送学生回家,累计里程已超120公里。“看着老师牵着我的手走过泥泞山路,心里特别踏实。”学生龙雨欣的话道出了孩子们的安心。

为留住低年级兴趣,团队推行“主题课程日”:“水的奥秘日”融合科学实验与水彩画,“数字狂欢日”碰撞数学游戏与手工。配合“成长星星榜”奖励,46名学生实现暑期全程100%出勤。

成员们护送学生回家

微光成炬:支教里的动人瞬间

课间志愿者备课的侧影、课堂上孩子们举画欢呼的笑脸、操场“老鹰捉小鸡”的笑声、放学护送的温暖剪影……这些瞬间是“爱漫桑梓”的生动注脚。

实践团成员进行家访

“我们是大山与外界的桥梁。”队员胡嘉尹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后说。目前,支教队已为5名留守儿童定制家校联络卡,搭建长期关怀纽带。

孩子们举着画作

队员俯身做笔记

青春回响:教育初心的生动注脚

“面对山区孩子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我尝试将‘趣味’融入英语课堂。当孩子们在游戏中主动蹦出‘What’s your name?’时,眼中闪烁的惊喜与跃跃欲试的光芒,便是最动人的回响。”23英师5班程欣媛的话,道出了支教的意义——三周虽短,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自信与兴趣的火种。

23汉师3班饶证云则感慨:“备课的辛苦与初登讲台的忐忑,在孩子们清澈求知的目光和纯真笑容中融化。我原以为自己是知识的给予者,却收获了更多。孩子们教会我坚韧与乐观,乡土人情让我体会质朴与真诚。”

实践团成员与学生合影

“微光学堂的意义,在于让每个孩子相信‘微光可成炬’。”学生领队吴六童表示,实践团将持续深耕三维课程体系,让素质教育的种子在山乡扎根。当夕阳为苗岭镀上金边,这支青年队伍正以教育者的初心,为46个家庭点亮希望——正如他们始终坚信的:“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

“童心铜行支教”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贵州铜仁实践团

指导教师:顾   蒙

团队成员:

23商英1班 吴六童

23英师5班 杨奕睿

23英语6班 李   娇

23英师4班 潘诗愉

23英师5班 程欣媛

23英师5班 康   琴

23汉师1班 王诗佳

23汉师3班 饶证云

23汉师3班 冯佳仪

24英师4班 陈若卉

24翻译2班 张梓涵

24日语3班 胡嘉尹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

电  话:0571-87799024

邮  编 :310023

学院信箱:ywbgs@zisu.edu.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