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外博达论坛第1064讲暨英文同文讲坛第120讲顺利举行。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副所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倪传斌应邀作题为“神经认知视域下的大语言模型”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主办、英文学院语言智能学科团队承办,语言智能领域研究者及英文学院师生代表齐聚线上,共同参与这场聚焦前沿学术议题的交流盛宴。
讲座开篇,倪传斌直指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争议——杨立昆提出的“大语言模型误入通用人工智能歧途”与“DeepSeek 认知老化”等观点,以“碳基脑与硅基脑的神经认知对比”为核心视角,为在场听众搭建起清晰的研究框架。他首先系统梳理了人类碳基脑的神经认知特性:从进化维度阐释其历经千万年形成的复杂认知网络,从发育维度解析个体认知能力随成长的动态发展规律,从运用维度揭示其在语言理解、逻辑推理等场景中的灵活功能,为后续对比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随后,倪传斌将焦点转向硅基脑(大语言模型),详细拆解其技术核心环节。他围绕大语言模型的预训练过程,讲解数据输入、模型架构优化与参数调整的关键逻辑;同时深入剖析知识蒸馏技术如何实现模型“轻量化”与“高效化”,让听众直观理解硅基脑的“学习”机制。在讲座核心部分,倪传斌从认知运用层面展开深度对比,清晰呈现碳基脑与硅基脑在信息处理速度、知识存储容量、语境适应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异同,既有对硅基脑高效计算优势的客观肯定,也不回避其在情感理解、复杂逻辑推理等领域与碳基脑的差距。
尤为重要的是,倪传斌并未止步于理论对比,而是进一步延伸至实践应用领域。他结合语言教育,阐述碳基脑与硅基脑的认知差异带来的启示:在语言教学中,可借助大语言模型的高效数据处理能力辅助个性化学习方案设计,同时依托碳基脑的语境感知优势强化师生互动,为在场师生与研究者提供了跨学科的实践思路。
整场讲座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倪传斌以清晰的逻辑、通俗的表达,将复杂的神经认知理论与大语言模型技术相融合,既拓宽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也为语言智能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讲座在听众们的线上留言感谢中圆满落幕,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讲座为后续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将进一步探索神经认知理论与大语言模型在语言领域的创新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