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英文学院举办印度与全球治理第十一次工作坊暨国际关系第十一次读书会:《印度研究经验谈》,邀请到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中国南亚学会理事、外交史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随新民教授,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和红梅研究员主讲。本次读书会也是浙外博达论坛第1045讲暨英文同文讲坛第116讲。学院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区域国别与商务英语系科研主管赵歆,骨干教师陆海霞、白天依、黄洋及十余名学生参加,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胡志勇主持。

随新民作为中印关系社会认知学派开拓者,率先分享。他认为兴趣是学术研究的最佳动力,建议师生通过社会实践观察和广泛学术阅读发掘兴趣点。面对复杂地区问题,他强调学术定力的重要性,指出研究者不应急于求成、盲目跟风,要找准方向后持之以恒。他还大力提倡多样化研究方法,尤其推崇田野调查,认为深入实地获取一手资料对推动研究的意义重大。

和红梅从知识生产的角度出发,强调在地化研究与实地调研的独特价值。她结合自己在印度实地调研的亲身经历,阐释了在地化如何帮助研究者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地区现实。在方法论上,她指出大量文献阅读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同时要借助科技手段增强研究能力。她强调,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深入研究南亚地区意义重大,研究者可综合运用多源资料,从多元视角切入南亚议题。她还欣喜地表示南亚研究渐成显学,希望更多新生力量加入,推动其蓬勃发展。

活动最后,两位教授与在座师生热烈互动。师生围绕研究方向选择、田野调查益处等问题踊跃提问,两位教授详细专业解答,让参与者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