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群工作

党建园地

党建思政 | 以伞寄情传非遗——“以伞寄情·寻脉非遗”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中国伞博物馆实践团纪实

  • 时间:2025-08-03
  • 来源:“以伞寄情·寻脉非遗”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中国伞博物馆实践团
  • 作者:

“看似刷伞,实则刷心,慢工里全是敬畏。模板必须压得严丝合缝,钢丝刷的力道要均匀,颜料干湿稍偏差就会晕染。”2022级英语(师范)专业朱睿昕在体验西湖绸伞“刷花”工序后深有感触地说。

七月盛夏,“以伞寄情·寻脉非遗”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中国伞博物馆实践团走进杭州中国伞博物馆、浙江省非遗馆与青山村等地,围绕国家级非遗“西湖绸伞”展开调研、体验与传播,用青春脚步丈量匠心,以双语镜头向世界递出“杭州名片”。

“以伞寄情·寻脉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合影

溯源:一把绸伞里的百年中国

“撑开一把伞,收拢一支竹。”实践团前期通过线上调研,梳理出西湖绸伞从20世纪30年代都锦生创制到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跌宕历程。“它的兴衰就是一部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的缩影。”学生领队黄以琳在查阅《西湖绸伞寻踪》后感慨。他们发现,西湖绸伞18道工序中“伞骨贴青”与“伞面刷花”两大技艺,既保留竹材原生肌理,又以丝绸喷刷技术将西湖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堪称“江南美学”的具象化表达。

体验:刷花技艺的“指尖修行”

在非遗传承人周琴娥的指导下,成员们体验了关键工序“刷花”。首次接触的成员们深切体会到这道工序的精细——四人接力完成的“三潭映月”刷花作品虽有小瑕疵,却让团队切身体会到“毫厘之间见匠心”的非遗温度。次日,当他们在青山村工坊见到完整成品时,不由感叹:“那些毫厘的累积,才成就了眼前这把伞的诗意。”

对话:从“守艺”到“授艺”

在浙江省非遗馆,第三代传承人宋超向团队透露当前困境:“年轻人觉得工序枯燥,学的人越来越少。”但转机亦在萌芽——中国伞博物馆年均接待研学团体超200批次,刷花体验课需提前两周预约;青山村工坊与高校合作开发“绸伞+文创”产品,雨伞、灯罩等衍生品已试水电商。“非遗不能只是博物馆的展品,要让更多人把‘江南雨巷’带回家。”宋师傅的话让团队坚定了双语传播的决心。

破题:双语视频里的青春创意

如何将伞文化“翻译”给世界?团队策划拍摄双语微视频,从“竹骨”与“丝绸”的意象切入,关联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竹韵”与“锦绣”的东方叙事。成员夏雨萌提出:“伞面刷花的‘留白’技法,可以类比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目前,视频脚本已完成三稿,计划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把小小的绸伞,正被这群00后赋予跨越语言与时代的全新表达。

回响:小伞撑开大思政

“原以为只是调研工艺,没想到被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成员武家华在总结中写道。从计划经济时代伞厂的外贸辉煌,到市场经济冲击下的转型阵痛,再到如今文旅融合的新生,西湖绸伞的每一次开合,都是中国传统手工业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回响。指导老师王祈然表示:“青年在触摸竹纹、调试颜料的过程中,理解了‘守正创新’的重量——非遗保护不是冻结时间,而是让古老技艺在新的生活场景中继续生长。”

“以伞寄情·寻脉非遗”浙江外国语学院赴中国伞博物馆实践团

指导教师:王祈然

团队成员:

22英师4班 朱睿昕

22英师4班 黄以琳

22英师4班 夏雨萌

22英师4班 武家华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

电  话:0571-87799024

邮  编 :310023

学院信箱:ywbgs@zisu.edu.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