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译火传薪·探浙里译魂”赴驿亭镇白马湖实践团,踏上探寻浙江红色翻译家足迹的旅程。为传承红色基因、感悟教育底蕴,团队先后走进绍兴上虞春晖中学与义乌赤岸镇神坛村,以实地考察与专题访谈,体悟先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寻踪百年名校,感悟教育薪火
活动开始,实践团成员们踏入了享有“北南开,南春晖”美誉的绍兴春晖中学,通过馆藏的泛黄教材、老式教具,成员们深切感知学校在近代教育史的分量。
李叔同、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名师曾在此倡导“人格教育”,动荡年代里坚守教育理想、传播进步思想的执着令人动容。而这些文化精英中,不少兼具翻译家身份,为中西沟通、启迪民智贡献卓著。此行让“教育救国”“文化传承”的内涵愈发清晰,为探寻红色翻译家精神埋下伏笔。

团队实践合照
对话历史守护者,体悟铁骨丹心
接着,团队来到义乌赤岸镇神坛村冯雪峰故居。古朴院落里,先生当年的翻译工作台、煤油灯与德文字典保存完好,仿佛重现他伏案疾书的日夜。
通过与冯雪峰侄孙女冯秀花的深度访谈,更多感人细节浮现:抗战时期,冯雪峰冒生命危险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以“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真理的传递”为信念;而冯秀花一家两代人守护故居、坚持宣讲的平凡坚守,更显“雪峰精神”的生命力。

团队访谈现场

团队成员与冯秀花女士合照
深耕文墨星火,传声时代新章
为让红色翻译家精神贴近当下,团队创新传播方式:在社交平台上建立账号,推出红色翻译家人物专集,从生平、事迹到著作,多维度讲述故事;设计人物宣传海报,将精神传承融入快节奏生活。
成员们还深入社区开展主题宣讲,打通线上线下链路。正如队员们所说:“要用青年人的方式,让翻译家精神‘火’起来,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团队成员设计的人物宣传海报(左右滑动查看)

“译火传薪·探浙里译魂”浙江外国语学院赴驿亭镇白马湖实践团
指导老师:
曾芳芝、徐子晗、吴小慧
团队成员:
24翻译1班 孔乐多
24英师4班 刘心怡
22英语7班 董婉柔
24英师3班 陆羽涵
24翻译1班 沈柯颖
24翻译1班 梁慧贞
24英师4班 易思涵
24英师1班 陈安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