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墨韵西泠·石上流泉”浙江外国语学院赴西泠印社实践团以金石篆刻为核心,先后走进西泠·武林美术馆、西泠印社孤山社址等场地,通过探访、访谈、体验、拍摄等多种方式,深入挖掘篆刻艺术的文化内涵与国际传播潜力,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1踏遍场馆,触摸篆刻历史脉络
在孤山社址,成员们切身感受西泠印社的百年底蕴与文脉传承之力,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参观则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讲解员介绍道,篆刻并非中华文化独有,全球多地有类似技艺,这一“文化共通性”为国际传播提供了新切口。大家了解到篆刻从古代实用技艺到文人高雅艺术的演变,对其文化价值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墨韵西泠·石上流泉”浙江外国语学院
赴西泠印社实践团合影
2名师指路,明晰传承传播之道
在实践前期,团队成员就与西泠印社社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专访了书法篆刻家钮利刚,工作室里,钮利钢展示了精湛的篆刻技艺,分享了“人生如篆刻,要常做减法”的感悟;谈及传播,他强调,不能只做传播,要让艺术根基深扎土壤。他建议从非文字图形篆刻切入,但不可回避汉字文化,“避谈汉字,传播便会得不偿失”。

实践团成员采访钮利刚
在采访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金恩楠采访时,他解读了篆刻中的“中庸之道”哲学,还以北京奥运会“中国印”为例,讲述文化符号的国际影响力。他结合海外教学经历,提出传播新思路:在夯实传统根基的同时,开发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增设体验课程,让大众在亲手刻印中加深理解。

实践团成员采访金恩楠
团队成员们走进臧施蓓工作室,不仅聆听学习篆刻历程,更亲手体验了篆刻基础。臧施蓓让大家从刻直线练起:“这看似枯燥的练习,是磨心性的必经之路。”起初,成员们刻出的线条或浅或歪,随着内心沉静,刀痕渐趋平直,也渐渐体会到“一笔一刀皆修行”的深意。

实践团成员采访臧施蓓
3技术赋能,搭建国际传播桥梁
为助力篆刻艺术跨越文化壁垒,团队筹备阶段精准发力:通过海外问卷调查锁定国际纪录片趋势与受众兴趣,为纪实短片定调;针对术语英译难题,引入AI与NLP技术,在指导老师协助下构建语料库,实现“朱文白文”“冲刀”“切刀”等核心概念精准翻译,攻克语言障碍。拍摄组同步记录实践,以非文字图形印为切入点,用镜头呈现篆刻全流程,穿插解析与故事,将抽象美学转化为直观视觉叙事,以年轻化视听语言为国际受众打开理解窗口。

李乐老师(左三)指导实践团成员

实践团摄制组拍摄空镜
4学思感悟:以心传艺,共赴文化传承之约
实践中,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播的任重道远。许多传统文化技艺的翻译仍存空白,作为外语专业学生,我们有责任填补这些空缺。钮利刚“耐住坐冷板凳”的叮嘱、臧施蓓“磨心性悟精髓”的分享,更让团队明白:传承与传播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生命体验的沉淀。
从孤山的青石小径到全球的数字平台,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学子们正以专业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传播经验,让承载文人风骨的篆刻艺术,在文明互鉴中绽放新的生命力。
指导老师:李乐、王璟
团队成员:
23翻译3班 周俊泽
23翻译3班 黄 澜
23翻译3班 李佳佳
23翻译3班 章子轩
23翻译3班 张肖逸灵
23跨电1班 梅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