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学校的脊梁。他们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他们坚持立德树人、潜心教书育人,在三尺讲台上,不辞辛苦,育三千桃李。
为更好地展示我校教师风采,学校在“浙外学人”的基础上,新开辟“博士名片”专栏,陆续介绍我校博士,分享他们的教学科研心得,弘扬他们的高尚师德,以更好地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为把我校早日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本科高校而奋斗。
肖奇民,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我校英文学院教师,主要研究理论语言学等。
走进英文学院办公室,记者一眼望去,一张办公桌特别引人注目。桌子上整齐地排列了一摞书,《听力入门》《英语写作教程》《新编英语教程》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英文书籍和词典。“桌上书本最多的那个位子就是肖老师的。”一位学生如是说。
感性思考VS理性研究
“语言是区别人与动物最重要的物种特征。人脑中一定存在某种天赋遗传的生物机制。 那么这个机制是什么?具体语言是如何实现的?语言的本质又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肖老师在读研时选择了理论语言学这门专业。当时,肖老师就读的湖南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语言学系,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形式语言研究团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语言只是有效获取或传达信息的一种工具。作为人类的种属特征,语言的背后却隐藏着人类认知系统或心智结构等一系列奥秘。” 肖老师带着自己对语言的探索以及对这个团队的向往,走进了理论语言学的世界。
作为一名文科生,他选择的专业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超强的逻辑思维以及高度严谨的学科态度。当文学专业的同学在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的时候,他 却在闷头学逻辑和数学。这个学习研究的过程相当痛苦,没有风花雪月的浪漫,只有枯燥乏味的理论。每天大脑的高速运转让他有点疲惫。然而,在他看来,过程中的痛苦只是一种必经的磨练,该专业的理论化和科学性还是相当有趣的。
忙碌生活VS放松旅行
肖老师的大学生活是忙碌的。繁忙的学业之外,他还一直做着兼职,独立地赚够了读书期间大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这一点,也是他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后,想要跟自己的学生分享的。“我一直跟我的学生强调,不要总是待在宿舍里,要多出去接触社会,要让自己变得独立。到社会上去打一份工,既能深入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模样,又能进一步评估自身的能力,然后慢慢地一点点提升自己。”
当然,在变得忙碌之后,也要学会寻求释放压力、放松自我的途径。对于肖老师来说,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就是旅行。某个暑假,他和外教、朋友一起,从长沙一路骑行至北京,又从北京沿路返回,完成了4000公里左右的旅行。一路走走停停,欣赏着不同的风景,感受着不同城市的人文气息,还一路宣传环境保护理念,尤其是希望能够呼吁大家去保护湿地。他热爱着生活,也希望这种热爱能够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为人师者VS 更好的自己
选择当一个老师,是因为喜欢学校相对单纯的人际关系,以及学生身上充满感染力的青春气息。2015年,肖老师来到浙外,承担起12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思想,他从学生的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为了能记住他的学生,他让班里的同学给他发照片,然后对照着名单一一去记。课堂上面对那么多的学生,他不可能做到兼顾每一个学生,但他真心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他的课堂上学到知识。所以他总是跟学生强调:“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们要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和老师交流。”
“I will grow through this pain. Lord I'm doing all I can. To be a better man.”听力课课间休息的时候,肖老师为同学们播放了这首Robbie Williams 的《Better man》。而他,也在尽力地去成为一个 better man。同时,“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肖老师也希望他的学生,能够对生活充满热情和探索的激情,都能成为a better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