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浙江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顺利召开。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全国MTI教指委秘书长张爱玲教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全国MTI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孙建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书记、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玫教授,宁夏大学教授、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阿拉伯语专业分委员会委员金忠杰教授等受邀进行指导论证。科研处处长郭筠,教务处处长吴玲,东语学院院长曹笑笑、副院长孙霁,英文学院副院长郑淑贞、应外学院副院长王昊,西语学院德语系系主任张硕,英语笔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负责人黎昌抱、阿语笔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负责人孙瑱、日语笔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负责人马一川、俄语笔译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负责人李磊荣,翻译硕士学位分委员会委员、各学院研究生秘书等参加会议。英文学院院长邢富坤主持会议。
邢富坤首先对各位专家莅临指导表示了衷心感谢,介绍了浙外翻译硕士点的基本背景,并对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总体介绍,重点说明了浙外的翻硕人才培养特色与目标要求,并对主要培养环节做了说明。随后,四个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负责人分别就各自语种的培养特色、课程设置及未来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
在专家论证环节,张爱玲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应更加注重实践成果的呈现,避免学术化倾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位成果等方面都要突出实践导向,并且要高度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和行业专家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实习机制化、协议化,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反馈机制。
孙建军则从多语种协同发展的角度,建议加强各语种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同时提出学制设置应灵活,结合地区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黄玫针对翻译硕士与学术研究生的区别,建议进一步细化专业实习实践要求,减少对学术活动的偏重,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使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专业硕士的培养定位。
金忠杰针对阿拉伯语笔译方向的特殊性,建议灵活设置阿拉伯语翻译实践标准。他强调,阿拉伯语翻译人才培养应对接国家外交战略,服务中阿合作,培养既能引领浙江又具全国视野的翻译人才。
此外,专家们还就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实践学分认定、学位论文形式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耐心解答了与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强调,核心课程应具有广泛的覆盖面,不必拘泥于具体名称,关键是要体现翻译硕士的核心技能和素养。同时,注重实践质量,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翻译实践。
最后,邢富坤院长对与会专家的精彩指导和宝贵建议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将认真吸收专家意见,进一步完善翻译硕士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方案既符合国家标准,又体现学校特色,为培养更多高质量翻译人才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