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0月20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在杭州隆重举行。今年恰逢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4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通过20周年。本届论坛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主题,邀请来自60余个国家的300余名中外嘉宾共聚一堂,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互鉴展开深入研讨。
为保障论坛秩序、促进来宾交流、展现青年风采,英文学院24名“良渚小青荷”志愿者,历经岗前培训与实地服务,全体志愿者秉持“服务第一、热情第一、效率第一”的原则,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为论坛的顺利召开提供坚强保障。

#01
以训促能,筑牢服务根基
在论坛的筹备阶段,为确保“良渚小青荷”能够匹配国际大会的高标准服务要求,志团队于10月15日顺利完成岗前培训,重点熟悉会场流程、服务规范与安全注意事项。
此次培训分为三场专题讲座,内容涵盖从礼仪规范到国际交流的多维度素养提升。《志愿者礼仪与国际会议服务规范》讲座详细讲解了仪容仪表、言行举止及国际会议中的礼仪要点,帮助志愿者在举手投足间展现自信与从容;《外交外事原则与跨文化沟通》围绕“尊重、多元、包容”的国际交往理念,讲授与不同国家嘉宾沟通的礼节和技巧;《余杭印象与城市故事》带领志愿者深入了解余杭区的历史人文与现代发展,使“小青荷”们能在交流中成为“城市文化的传播者”。
通过培训,志愿者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与实践要点,更在精神上体会到“以微笑传递友谊、以行动诠释责任”的初心,为接下来的大会服务打下坚实基础。

#02
服务一线,微光成炬
在第三届良渚论坛的会场内外,一抹抹“良渚绿”的身影穿梭在嘉宾人群之间,成为最温暖的风景线。他们中有连续两届坚守的“老志愿者”,有初次上阵的“新面孔”,也有首次以研究生身份参与的青年学子。从注册引导到协助翻译,从文艺活动现场到论坛接待,他们用微笑和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那一刻,我不仅是志愿者,更是良渚文明与世界共鸣的见证者。”在梦栖小镇的诗舞音画艺术雅集现场,23英师1班的雷欣怡完成了她最难忘的一次志愿经历。她在后台协助表演秩序,却被台上那一幕深深震撼——青年舞者以舞演陶,《陶问》复现了良渚先民制陶的情景;法国小提琴家的旋律与之交织成动人的文明对话。
当一位外宾感叹“原来古老的良渚文明这么浪漫”时,她的眼眶微微发热。“这场艺术与文化的邂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文明的共情力。”

“站在良渚这片承载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我的心跳与思考是同频的。”在来自25学科英语专业的孙晗,是浙江外国语学院首届研究生。她的任务是引导并为外宾讲解良渚的文明故事。起初,她担心翻译不够精准造成误解,但当外宾因她的讲述露出惊喜神情,并频频回应“Fantastic”时,那份不安化为成就感。“这次志愿让我真正理解语言的力量——它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传递文化温度的桥梁。”
在她眼中,良渚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更是一堂鲜活的跨文化交流课。“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要让世界更好地看见中国,也让中国更好地拥抱世界!”

“第二届到第三届,我见证了良渚论坛的成长,也完成了自己的蜕变。”来自24商英2班的赵彦尔,已是连续两届参与良渚论坛的志愿者。
她回忆第一次站上服务岗位时,那种紧张与激动交织的心情仍历历在目——“面对外宾的采访、媒体的催促,我一度手足无措。”但经过两届磨练,她早已从当年的“新手”成长为能独立处理突发状况的“老兵”。在本届论坛中,她被分配至神王之国5G体验馆,为外宾实时翻译展览内容、讲述良渚故事;而在新人志愿者面前,她又成为“传帮带”的榜样。
“我希望把浙外志愿者的精神传递下去,让有温度的志愿成为传统。”她的身影,也正如良渚论坛的年轮一样,在沉淀与延续中愈发闪光。

“那时的我,还未真正踏足那片土地,却已一次次与它‘相遇’。”24英师1班的李优扬,在入学之初就听闻良渚的故事——国家版本馆、古城遗址公园、文明的印记……如今,梦想照进现实。
在本届论坛中,她承担电梯口、餐厅门前、会议厅入口的引导工作,点头微笑、耐心讲解,看似琐碎,却汇聚成这场国际盛会的温度。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始终报以微笑的外国嘉宾。会场中每次相遇,她总会报以格外温暖的笑容,和一声轻轻的“Hello”。论坛结束时,那位嘉宾主动上前请求合影——“当快门按下,我觉得这是跨越语言的友谊,是文化交流的最好注脚。”李优扬说,这次经历让她更加坚信:志愿者不仅是服务者,更是文明互鉴的桥梁。

“这次志愿服务是我第一次参与国际级别论坛。”24英语7班的蔡煜楷坦言,初上岗位时既兴奋又紧张。
他曾担任临时翻译,协助浙江卫视记者采访欧洲文物保护与修复组织联合会前主席、意大利嘉宾Monica女士。在交流中,他与Monica探讨了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的不同经验,也分享了自己暑期实地走访良渚的体会。“那次对话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化自信的力量。”
他还总结出志愿服务中的“三重成长”:应变力、专业力、文化力。他说:“我们小青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份子。”

从后台秩序维护到主会场引导,从翻译解说到媒体接待,每一名“小青荷”都在用心服务、默默奉献。他们在服务中成长,在细节中彰显专业,用青春为大会增添动人色彩,更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可靠形象与开放姿态。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收获,在更广阔的国际交流舞台上传递中国声音,续写青春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