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风采

师生风采 | 在商务部实习,英文学子绽放光彩!

  • 时间:2025-09-27
  • 来源:
  • 作者:王肇统


近日,英文学院22口译班王肇统,22商英1班白一川同学成功入选商务部国际官员研修项目,赴北京开展为期18天的实习。期间,他们接待世贸组织大使与多国官员,参与会议筹备、课堂组织与外出参访等工作,以出色的专业素养、自信从容的姿态和真诚热情的服务,全面展现了英文学子的卓越风采。

启程·在国家的平台上淬炼成长

9月1日傍晚,我们抵达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夕阳斜挂院墙西侧的老槐树梢,为林荫道上三三两两、肤色各异的官员肩头镀上一层暖橙色的光边。他们眼中映着夕照,笑意会心,不禁令人想起“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古语。

晚餐后,带班老师立即组织小队召开筹备会,紧锣密鼓的工作就此展开:整理行程表与议程、提前熟悉外交官背景资料。会议室内,我们小心翼翼分装着来自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学员名牌。指尖触碰这些印有不同姓名的卡片,心中涌起沉甸甸的责任感。那一刻我们明白,手中整理的不只是文件,更是中国为这场全球对话所做的精心准备,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成为这宏大叙事中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

迎接·在首都的机场中拉开帷幕

闹钟在凌晨两点划破了寂静,我的首次实战任务便是前往首都国际机场,迎接首批抵达的外宾。睡意被紧张与期待驱散,闪烁的航班信息如同跳动的心脏,牵动着我的神经。

当来自日内瓦的航班缓缓停稳,我的心跳也随之加速。手举接机牌,我与带班老师在人流中仔细搜寻。终于,一位气质儒雅的西装男士驻足,微笑指向牌子:“Hello, for the WTO workshop?” 那一刻,所有忐忑化为如释重负的喜悦。“Yes! Welcome to China, Sir!” 一句简单的问候,完成了这次跨越山海的初次握手。

我深知,我们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引导,不仅是工作职责,更是外宾踏上中国土地后的“第一印象”。这份代表中国青年形象的责任,让我们忘却疲惫,始终保持着专注的眼神与由内而外的真诚。这场凌晨的迎接,为接下来的旅程奠定了温暖而专业的基调。

研讨·在北京的课堂里碰撞思维

在北京的核心议程中,我们是隐的后勤保障者,也是忠实的现场记录者。在研修学院的报告厅里,我们按下快门,捕捉各国官员交流时的精彩瞬间;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午后困倦时分,我们为他们递上一杯刚沏好的热茶;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我们细致做好会务安排,确保讲座顺利进行。

最令我难忘的,是巴基斯坦大使提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努力”之问时,教授并未空谈理论,而是以扎实案例娓娓道来。我看到提问者眼中闪过的认同之光——抽象的政策术语,此刻已化为可感知的生动实践。作为台下的一员,我不仅记录了知识的流动,更见证了中国方案以其务实与包容,正在全球范围内凝聚共识。

调研·在厦门的海风中见证开放

从政治中心北京到海滨门户厦门,议程也从理论探讨转向实地验证。在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法商融合服务基地,我们见证中国在法商融合领域的扎实努力;在厦门港,远程操控平台的精准作业令各国官员惊叹不已;在自贸区综合服务大厅,巨屏上实时跃动的数据清晰可见。

我站在一位多米尼加官员身旁,用通俗的语言为他转译讲解员关于“智慧口岸”与“一站式服务”的介绍。海风轻拂面颊,我们立于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课堂上讨论的“投资便利化”指标,在这里已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流畅流程。此时的我,不仅是项目助理,更是一名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向世界传递中国开放的决心与效率。

感知·在龙南的围屋中读懂中国

行程中最出人意料的感动,来自江西龙南。当车队驶离沿海繁华,深入赣南腹地,外宾与我都满怀好奇。在黄道生古街,我们被客家人的淳朴好客深深感染;在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聆听“聚族而居、共御风险”的古老智慧时,我灵光一闪,将这种团结共建的传统与当下中国“优化营商环境、汇聚四方投资”的理念相联系。

“您看,这座围屋正如一个理想的投资环境,”我试着解释道,“它既坚固安全,又开放包容,内部循环亦井然有序。”一位中亚官员听后开怀大笑,拍着我的肩膀说:“这个比喻精彩!我明白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从现代自贸区到古老围屋,我们共同阅读了一本立体而丰富的“中国读本”。

离别·在祝福声中期许未来

结业典礼上,汤加官员将一条颇具民族特色的领带赠予我,附信写道:“感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中国的年轻朋友。”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博茨瓦纳贸企部副部长Mathoothe先生作为学员代表发言时,特意念出我们的名字一一致谢。不仅如此,巴基斯坦和喀麦隆的大使在回到日内瓦后,更是写了两封感谢信,来感谢我们在这段时间对他们的帮助。送机时,莫桑比克大使Saranga先生鼓励道:“你们这代中国青年所展现的专业与友善,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说明书。”所有奔波疲惫,在一句句“Thank you”与一个个拥抱中,化为深深不舍与满满成就感。

感悟·于世界舞台上定义青春

在首都机场,Mathoothe先生用生涩的中文向我道别:“再见兄弟,我走了,谢谢你,有缘再见!”那一刻,我不禁湿润眼眶。飞机启航,载着共识与友谊飞向世界各地。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这十八天是我大学时代最辉煌的结业课。我亲眼见证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备受关注,亲身参与用专业能力弥合语言鸿沟,深刻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虚言——它存在于北京研讨会上的思想交锋、厦门港口的航船往来、龙南围屋的笑语欢声之中。

当最后一位官员挥手告别,十八天的紧张与温暖如电影胶片在脑海回放。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投资便利化”的研讨,更是一段用脚步丈量中国发展、用青春连接世界共识的非凡旅程。旅程暂告段落,于我,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我将带着这份独特的中国记忆与全球视野,在未来人生路上,继续讲述中国故事,努力成为那座连接中国与世界、更加坚实而温暖的桥梁。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

电  话:0571-87799024

邮  编 :310023

学院信箱:ywbgs@zisu.edu.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