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八届全国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大赛圆满落幕。在英文学院院长邢富坤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英文学子首次组队参赛,与全国70余所高校的数千名选手同台竞技,取得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优胜奖4名的优异成绩,获奖总数在全国参赛高校位列第三,学校获得“最佳组织单位奖”,邢富坤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



获奖名单
二等奖
22级翻译2班 韦银兰
22级翻译2班 刘尧月
三等奖
22级翻译1班 黄昕琦
22级翻译2班 王巧静
22级口译班 王宇佳
优胜奖
22级翻译2班 张雯雯
22级翻译2班 周恩琼
22级口译班 魏嘉渝
22级口译班 王肇统
22级口译班 夏佳钰
心得感言
本学期在“翻译技术”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为比赛打下了坚实基础,尤其是机器翻译原理、译后编辑策略以及相关工具的应用,让我在比赛中能更高效地分析机器译文的优缺点,并进行针对性优化。比赛中,我深刻体会到技术与人文结合的重要性。虽然机器翻译能快速生成初稿,但在语义精准度、文化适配性和文体风格上仍需人工干预。特别感谢指导老师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勇于参赛,这次比赛不仅巩固了我的翻译技能,也让我认识到译者正从传统“翻译者”向“技术型语言专家”转变。未来,我会更注重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在AI辅助下追求更高翻译质量。
——22翻译2班 韦银兰
作为笔译专业的学生,参加第八届全国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大赛并最终获得决赛二等奖的经历,让我对翻译技术与人机协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次比赛分为初赛英译中和决赛中译英两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带给我不同的挑战与收获。
一、初赛英译中:建立系统性编辑思维
初赛阶段,我面对的是机器翻译生成的英文技术类文本。这一过程让我意识到,译后编辑并非简单的纠错,而是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工作流程。首先,我学会了快速识别机器翻译的典型问题,包括术语不一致、句式结构僵硬以及文化表达失准等。通过AI助手的辅助,我能够高效地统一专业词汇的译法。同时,在处理英语长句时,我逐渐掌握了结构拆解和语义重组的方法,使译文更符合中文表达习惯。
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是我不再逐字逐句修改,而是先通读全文,确定整体风格和术语规范,再进行细节优化,大大提升了编辑效率。
二、决赛中译英:跨越语言思维的鸿沟
决赛的中译英阶段展现了更大的挑战。机器翻译在处理中文特有的流水句、无主句和文化负载词时,往往产生结构松散、逻辑断裂的译文。这要求我在编辑时不仅要解决语言表层的问题,更要深入思考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
这一阶段让我深刻体会到,优秀的译后编辑需要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基础上,实现语言形式的创造性重构。
这场比赛不仅是一次专业能力的检验,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契机。它让我认识到,在人工智能时代,译者的价值在于将技术效率与人文判断相结合,创造出既准确又自然的翻译作品。这种认知将指引我在翻译道路上继续探索和成长。
——22翻译2班 刘尧月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大赛,并获得了英汉互译赛道的三等奖。这是一场面向全国高校的高水平专业赛事,也是我首次正式参与这一领域的大型比赛。整个参赛过程,不仅让我深刻体验到了人机协作的真实场景,也让我对译后编辑的专业性与挑战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通过赛后反思,我也认识到自己在语言风格统一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深入学习译后编辑技术的信心。未来,我希望能将这次比赛中所积累的经验转化为长远发展的动力,在翻译与技术结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22口译班 王宇佳
作为一名口译专业的学生,我选择参加本次译后编辑大赛,是抱着拓展视野、挑战自我的心态。此次比赛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检验,更是一段颠覆认知、深化理解的宝贵旅程。
本次比赛的初赛与决赛使用了不同的文本类型,这极大地考验了我们的适应能力和对不同文本风格和专业领域的理解。比赛过程清晰地反映出了我作为译员在笔译规范、语法细节严谨性等方面的不足。在口译中可能忽略的一些细微问题,却在译后编辑中显得尤为重要,这迫使我重新审视并巩固了这些基础语言知识。
不仅如此,这次比赛促使我更加主动地思考机器翻译的优势与局限。我开始有意识地分析不同引擎的风格和常见错误,利用术语库、语料库等辅助工具提高效率。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做好译后编辑,不能盲目接受或全盘否定机翻,而是要基于对原文意图的深刻理解对译文进行优化。
这次比赛经历,对我这个口译专业的学生而言,是一次成功的跨界尝试。它让我看到了自身知识的盲区,也发掘了技能迁移的潜力。优胜奖是对我阶段性努力的认可,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号角。最后,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和展示平台!
——22口译班 王肇统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文学翻译课程,老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在我们进行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片段翻译时不能使用AI。那个时候其实我不是很懂为什么对AI这么抗拒。直到后来,在一次次的翻译实践中,我才发现AI在处理文学类作品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虽然AI翻译是便捷的,但它很难自我脱离原语言的外壳,畅通自然地转化为目标语,这在结构转化上最为明显。这也是为什么机器译文中翻英常用动名词去连接句子。在视译课上,老师也指出过,很多中文的长难句,在译者思维下,完全可以理解透后,拆句重组,不是非得一句中文就对应一句英文,这有时也不能完全传达原文意思。
这些过往和经历和一些零散的思考,再加上本次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大赛的实践,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工与机器之间的边界与联系。AI不能代替译者的思维和判断,但我们也不应盲目排斥它。最关键的是,识别它的局限、学会正确使用它,这或许也是未来翻译工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22翻译1班 黄昕琦
据悉,本次大赛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是业内首个以机器翻译译后编辑为特色的大赛。本届大赛首次突破性引入DeepSeek - V3和R1大模型,聚焦“译后编辑”能力,要求选手在机器翻译初稿基础上进行精准优化,兼顾效率与质量,比赛内容涵盖科技、文学等多类文本,重点考察选手的语言功底、技术工具应用能力及跨文化转换能力,共吸引全国70余所高校的数千名选手参赛,在翻译人才培养与行业技术交流中极具影响力 。
近年来,学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融入英语类专业教学,积极推动翻译专业教学改革,突出翻译人才的数智能力培养,开设“翻译技术”“语言处理技术入门”等课程,并结合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开展翻译实训,强化学生“人机协作”能力;还与语言科技行业专家联教联研翻译技术课程,将行业最新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翻译的准确性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对翻译专业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未来,翻译人才需扎实语言功底、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人机协作翻译技术,精准判断和优化机器翻译结果。学院将继续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优化翻译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加强翻译技术课程建设,引入最新AI辅助翻译工具教学;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核心竞争力;还将深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既懂技术又精通专业的复合型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