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外国语学院博达论坛第1081讲暨英文同文讲坛第129讲在厚德楼102顺利举行。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锦芬以“技术赋能时代外语教育创新研究案例分析”为题,为浙外师生带来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术分享。

本次讲座聚焦技术赋能背景下的外语教育转型,徐锦芬以智慧课堂大学英语自主学习、AI语境下自我调节与共同调节两个原创研究案例为核心,系统拆解了从思辨选题到实证设计再到结论落地的完整研究链路。她强调,外语教育研究需先锚定核心概念,再基于本土语境提出假设,接地气的研究才具有真正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以自身构建的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幸福感模型为例,徐锦芬通过叙事访谈提炼本土化维度,避免直接套用西方理论框架,为在场师生展现了扎根实际的研究思路。
针对定量研究,徐锦芬分享了数据拆分验证、原创量表开发等实操方法,提醒研究者需保证问卷信效度;在定性研究部分,她以AI辅助外语学习的案例说明,需通过深度访谈与开放式编码,提炼出规划、实施、反思的动态学习路径,本次研究采集的7万余字转录文本也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这些具体的方法与细节,让抽象的研究逻辑变得可感知、可借鉴,为在场师生提供了清晰的实践指引。
讲座中,徐锦芬结合教学实践指出,技术赋能不是工具替代,而是通过AI辅助规划、同伴支持、教师精准指导的协同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她坦诚提及当前研究面临的挑战,比如AI反馈精准度不足、学生同伴互动减少等,这种直面问题的学术态度赢得了在场听众的认可。同时,她提出的“教学是创作,研究是深耕”的理念,让大家对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次讲座探讨了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本质,优秀的英语研究深植于文学文本与语言学理论,卓越的教学实践则源于对跨文化沟通与学生成长的深切关怀。英文学院将以更严谨的态度深耕专业,积极思考如何将语言技术、数字资源与英语教学有机融合,培养有反思力、有责任感、有全球视野的青年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