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英文学院举办印度与全球治理工作坊第十三讲暨高层次项目申报经验分享会,由东语学院李兴刚副教授担任主讲。英文学院副院长郑淑贞,学术副院长赵歆,骨干教师陆海霞、白天依参加座谈。本次工作坊也是浙外博达论坛第1063讲暨英文同文讲坛第119讲,由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胡志勇主持。

李兴刚首先分享了自己多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经历。他指出,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需要长期的关注和积累,每一次的申报都是对研究思路的完善和深化。他强调,选题是申报成功的关键。在选题说明的文字表述方面,李兴刚建议申报者要具备精准的提炼能力,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学术洞察力。他强调,研究的具体问题、视角和核心概念要清晰明确。他指出,研究视角可以基于目标、理论、方法或分析框架,而核心概念则要单一且清晰。他还提到,研究依据(文献综述)要突出选题的时效性和不可替代性,关注中央新闻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使选题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在研究内容方面,李兴刚建议研究对象和目标要明确,内容框架要清晰,重点难点要突出。他提倡采用经典的思路和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他还强调了创新之处的重要性,包括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的创新。
在互动环节,与会教师积极参与讨论。胡志勇建议青年教师在申报时要聚焦一个点,避免题目过大,并分享了自己在文献综述方面的经验,强调了前期成果的重要性。李兴刚在总结中鼓励大家认真对待申报书的撰写,按照学术规范进行操作,提高申报的成功率。
整场讲座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性,为教师们在国家社科基金申报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