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师生风采 | 陶伟:把热爱磨成光

  • 时间:2025-08-30
  • 来源:浙江外国语学院
  • 作者:

一张书桌、一台电脑、一杯热茶……沉浸于科研是陶伟老师假期的日常。“相对于平常,假期能更好地沉下心来,是给科研集中‘充充电’的好时光。”这位85后老师说起科研眼里总带着股韧劲儿。

初入浙外:在新教师的思考中,

种下研究的种子

“2016年6月28日,是我来浙外的第一天。”陶伟依旧清晰地记得来到浙外的日子。博士帽还没焐热,就转身走上讲台,身份的转变让他直面新的问题:青年外语老师怎样既站稳讲台又抓牢科研?在浙外这片沃土,自己的研究方向该往哪里走?

这份思考,成为他科研路上萌发的“第一粒种子”。循着这抹方向,他将研究视角牢牢锚定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这一领域,外语教师科研动机、深度学习、教学能力发展……每一个研究方向都紧扣自己和同行们的真实需求。入校最初的三年,这份扎根实践的探索很快结出了硕果: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等课题相继获批,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9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获杭州市外文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篇。他用一连串扎实的成果,为自己的青年科研之路写下了有力的开篇。

深耕九年:前辈的“光”,

照亮他的科研路

“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聊起科研途中的温暖助力,陶伟的语气里满是藏不住的感激。

这份暖意从未缺席,即便早已毕业,博导顾佩娅教授的牵挂与指导仍如“不断线的风筝”,手把手指导他修改申报书,字里行间满是“再打磨下就更好”的鼓励。

陶伟与常俊跃教授、洪明教授等参加第二届外语教育学

学术论坛

陶伟与洪明教授等参加第十届全国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

学术研讨会

陶伟与洪明教授、黎昌抱教授等参加浙江省2024年

外文学会年会

在浙外,“学术共同体”的浓浓暖意,更成了他敢闯敢研的底气。柴改英教授牵头组建起“职前英语教师教育”团队,搭起了一座连接教师与学术前沿的桥梁,黎昌抱教授等领域专家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研究框架怎么搭得更扎实、学术思路怎么拓得更开阔,都手把手指导年轻教师成长。学院里,前辈们的鼓励和指点也不断,洪明教授多次帮他拨开研究中的迷雾,并带队参加学术会议开阔学术视野,姚明发教授鼓励他“教学科研并重”,蒙兴灿教授也指导过他的选题,郑淑贞副院长对科研政策非常熟悉,总能第一时间解答他科研管理方面的困惑。他也曾带着学术困惑登门请教赵伐、周烈、范捷平等教授,每一次都能收获细致的点拨,还有“你选的方向很有价值”的暖心鼓励。

2023年,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更是为他的科研路添了光——他入选浙江省高校“院士专家结对培养青年英才计划”,师从外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常俊跃教授。“常教授的指导,是‘全方位’的,也是‘不断线’的。”陶伟笑着回忆,从课程体系该怎么建设、科研项目该怎么推进,到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难题,常教授总能给出精准又实用的建议;更让他受益的,是常教授扎根实践的学术态度,“他常跟我说,做学术不用总盯着‘大课题’,把身边的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改革这些‘小事’研究透,既能避免教学和科研‘两张皮’,又能挖出有价值的好选题。”正是这份“接地气”的学术理念,让他在研究中始终锚定“解决真问题”,也慢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科研节奏。

九年里,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等8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主编教材1部,在《现代外语》《外语界》等期刊发表论文35篇,获得教育部社科司应用采纳2篇。那些曾经的“困惑”和一路的“思考”,终于被他淬炼成了“灼见”。

新文科的“东风”:给研究插上翅膀

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宣言里说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理交叉’。”他突然眼前一亮,“青年教师是学科的未来,他们的跨学科能力强了,外语教育才能创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里萌芽,以“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跨学科研究能力’动态发展研究”为研究方向,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发起冲击。

“第一年写的申报书内容比较宽泛,洪明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她提醒我‘要厘清概念层次,聚焦核心问题。’”这次指导让他从“科研素养”更聚焦于“跨学科研究能力”的精准定位。此后,他更聚焦于选题和研究设计,期间又多得黎昌抱、顾佩娅、蒙兴灿等教授的悉心指导。

申报书改了多少遍?陶伟笑说“快数不清了,大概近百遍吧。前辈们的指导,不是给我答案,而是教我如何思考。”他说,自己还总结出一个笨办法:把申报书打印出来大声念,“念着念着就发现,哪里语句不通,哪里可以简化,每个字都得站在该站的位置上。”

2022年,项目成功立项的消息传来,陶伟却没敢松气,此时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教学、行政、家庭各种事情挤在一起,科研时间总被切碎。“后来我学会了‘碎片化思考’,平时多想想、多记录,到了假期就集中突破。”

研究工具的构建更是“硬仗”。问卷和访谈提纲改了数十稿,每次修改后,同事们都主动帮忙试做,提意见;数据收集时,他从校内教师入手,再通过朋友、同学向外辐射,“没有他们,这项研究根本做不下去。”

2025年,好消息传来:项目以“优秀”等级结项,陶伟成了浙外近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青年教师。“非常感谢评审专家对青年教师的鼓励!”他说,结项书稿里,他大胆收录了外语界“大咖”的观点访谈,“最初还怕太‘冒险’,没想到评审专家充分肯定了此部分内容,表示里面有很多专家的独到见解。 他笑着说,“这让我明白,只要内容有价值,就可以尝试在形式上打破常规。”

把光传下去:期待更多人一起发光

作为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学监测评估中心副主任,以及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学、行政、科研三张“桌子”同时旋转,是他的工作常态。当被问及如何平衡三者时,他坦率地说:“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很难平衡,现在也谈不上‘平衡好了’,甚至有点失去平衡。”但是在长期的“多线作战”中,他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哲学”:善用科研黄金时间、坚持提前谋划、习惯快速切换角色。工作之余,陶伟也会给自己找“能量补充站”——阅读,“了解不同领域的前沿动态,哪怕只是碎片化信息,也可能激发新的研究灵感。”

当下,学校正贯彻落实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理念,“开展跨学科科研,就像搭积木,大家一起搭才有意思。”作为一名走过申报“独木桥”,尝过团队协作“甜头”的青年教师,他格外珍视学术共同体的力量,“科研这条路,一个人走慢,一群人走远。”

今年,学校迎来首届硕士研究生。作为骨干教师,陶伟也将正式开启“硕导”生涯。“带研究生,责任更重了。”他坦言,这不仅是学术指导,更是学术人格的塑造过程。“我希望他们不仅能做研究,更能理解研究的意义,养成严谨的学术思维。”

十年磨一剑,陶伟把对科研的热爱,磨成了照亮自己、也温暖别人的光。而这束光,还在浙外的校园里,慢慢变亮。


地  址: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299号

电  话:0571-87799024

邮  编 :310023

学院信箱:ywbgs@zisu.edu.cn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