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6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主办、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2022年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在线顺利召开,会议主题为“建设一流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我校科研处处长洪明教授,浙江省本科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英语语言文化学院蒙兴灿教授,谢朝群教授等多位中外话语语用研究院研究员受邀参会,并以“课程思政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浙外实践”为题进行专题研讨。
此次专题研讨主要展示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师在日常具体的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探索切实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齐头并进,使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新时代新文科建设任务勾勒出日常的课堂路径。
在专题研讨环节,洪明教授围绕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课程中对学生“学术自信”的培养,通过对比研究视角,将中西方重要语言学家和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呈现,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中西语言学发展历史和特征的异同,辩证而科学地认识西方和中国的语言学发展成就,充分认识中国语言学研究对世界的学术贡献,培养学生的学术自信和文化自信。谢朝群教授从“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自信输入:一个个案分析” 出发,从“way”一词入手,重点阐释老子的“道”对于海德格尔的影响。他表示,文化自信源自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唯有不断加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认同与尊崇,文化自信才有可能扎根并不断巩固,而课程思政教学的本质也应符合教育的本质,即教育在于唤醒、触发学习者的自觉。黄艳春副教授重点探讨了新文科背景下中国元素融入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研究,从英语写作词汇内涵、句子运用、段落和篇章写作三个方面,将中国元素有机融入英语写作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写作词汇和句子的使用,形成英语运词造句写段落的基本能力,进而能够恰当地用英语写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表达中国立场,抒发国家情怀。章吟副教授重点关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德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在落实课程思政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德语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改革,设立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并基于文秋芳教授的思辨能力模型,考察学生思辨特点变化情况,从而对教学改革进行实证检验。白天依博士以“‘立德树人’目标下外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为题,围绕面向大二学生开设的写作课程,探索英语写作课程思政教的路径。陈晶莉博士研究探讨了如何在高校商务英语课堂中利用多模态资源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以商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跨文化商务交际”为例,探讨如何在实景实践、明确指导、批评框定和实践转化四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丁欣如博士聚焦“全人教育理念下口译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浙外口译教学团队的教改实践为例,从课程群这一课程建设的中观维度出发,系统推进课程思政立体化建设,力求在口译教学中切实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杜娟娟博士以英美文化课程为例,着重阐述了该课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教学模式、课程设计、评价体系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和创新,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应用该模式进行英美文化学习的教学成效和满意度,从而反思该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构建“互联网+”的外语教学生态提供启示。李乐博士以“课程思政教学的诠释学路径”为题,全方位展现译者需要克服的文本陌生性,论证译者翻译文本时需要完成双纬度的视域融合:古今融合与中西融合,从而使学生明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价值,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的切实贯彻。
蒙兴灿教授作为特邀与谈人对专题研讨内容进行详细点评。他指出,与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很强,在优化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巧妙地把思政教育的核心思想融入到教学的细节之中,找到了课程与思政的自然切合点,并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当中。此外,他还建议,要提升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双向融合度,深化相关教研教改研究,把实践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与课程思政相关的教研教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