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7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七十载风云兼程,七十载春华秋实。全体浙外英文人秉持“明德弘毅,博雅通达”校训精神,砥砺奋斗,弦歌不辍,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即将迎来办学70周年之际,英文学院特此推出“奋斗的英文人”校友系列故事,旨在展示校友风采,弘扬校友精神,激励全体英文学子奋进拼搏,携手同行,共贺母校华诞。
校友名片
许晨昊,英文学院2022届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研究生毕业于吉林大学,现博士就读于吉林大学。

在时光长河的潺潺流淌中,在浙外那段赴温州雅阳支教的经历,宛如一颗璀璨星辰,镶嵌在许晨昊记忆的天空。那是他与同学们积极响应学院号召,投身社会实践的青春足迹,于偏远之地,播撒希望的种子。
身为师范专业学生的许晨昊,总渴望能为偏远地区教育事业献上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在他看来,支教恰似一扇窗,让他得以窥见乡村生活的质朴模样。乡村,那是当代生活的厚重底色,是无数鲜活灵魂栖息的家园。他深知,若作为未来的教育者,不能真切理解这些质朴的人与他们的生活,教育便如无根之木,难以绽放出充满生命力的花朵。
在雅阳支教的日子里,许晨昊还负责公众号“筑梦雅阳”的编辑推送。那一篇篇记录支教故事的文字,是他心灵的倾诉,是时光的留痕,每一字、每一句,都饱含着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孩子们的关爱。支教,如同一场无声的春雨,悄然润泽着许晨昊的心田,其影响如影随形,潜移默化。
支教与科研学习,恰似两条并行的溪流,都流淌着与未知相遇的惊喜。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引领着他短暂地踏入他人的生活,感受别样的悲欢离合。即便后来踏上硕士、博士的学术征程,面对理论性颇强的学习与研究内容,许晨昊始终坚守初心,努力让学术的殿堂不致成为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汲取着源源不断的养分。
他对语言和文字的热爱,如同一团炽热的火焰,从未熄灭。这份热爱,与在浙外跟随樊维娜老师学习的经历紧密相连。樊老师开设的文学理论和诗歌课程,宛如一扇通往文学瑰丽世界的大门,而樊老师对文学的那份热情,更是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他心中文学的角落,深深感染着他。此外,曹海英教授的高级英语和专八备考课程,也如同一座灯塔,为他在英语学习的海洋中指引方向。曹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予他悉心指导,更在考研和未来人生规划方面,为他点亮了前行的明灯。许晨昊满怀感激地说,在浙外,他接触到的每一位老师都堪称“学为师表,行为世范”的典范,老师们的教诲与关怀,他将永远铭记于心。
对于那些怀揣学术梦想,渴望在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的学弟学妹,许晨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真挚而宝贵的建议。他语重心长地说,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志向。做学术是对专业兴趣与激情的深度探寻,而这条道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升学、科研、就业等重重压力如影随形。倘若学弟学妹仅对学习怀有热情,却在梳理学习成果、厘清思路以及撰写论文时感到枯燥乏味、力不从心,那么在规划人生道路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其次,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语言能力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学术写作、阅读专著与日常的外语读写,在难度和侧重点上大相径庭。学弟学妹们要尽早锻炼流畅阅读外文文献和进行学术写作的能力。同时,养成在学习和阅读中制定计划的好习惯,切勿盲目追求广度与数量,而应时常反思自己的兴趣所在,审视当前的阅读计划是否偏离了目标。再者,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他建议尽早规划,精心准备。阅读范围不必局限于学校的参考书,对于重要且常考的知识点,不妨找相关论文深入研读。学习强度要适中,做到劳逸结合,不要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心理压力。疲惫时,不妨停下脚步,及时休息,唯有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当时代的浪潮奔涌至 AI 时代,语言类院校的学生该如何在这汹涌的浪潮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许晨昊回答道:“AI 并非问题的答案,而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语言学习的魅力,在于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丰富文化、深邃思想和古老传统,尤其是那些鲜活且不可与语言分割的部分,它们具有不可译性。语言学习者,宛如置身于一个独特的思想花园,以外语为桥梁,深入汲取国外知识的养分,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思想传统。这是 AI 难以企及、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
回首在浙外的时光,当被问及会用哪三个关键词来形容这方培育他的热土时,许晨昊选择了三个词:朝气、人本、通达。
朝气,是浙外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毕业后,许晨昊时常回到母校,每一次踏入校园,都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新鲜气息。校园建设和学科建设日新月异,校舍焕然一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硕士点的设立更是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浙外还与不少知名院校展开合作,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进步之迅速,令人瞩目。在吉林大学的同学和老师,也对浙外近年来的学术成果赞不绝口。
人本,是浙外始终坚守的温暖情怀。在追求进步的道路上,浙外从未忘记人文关怀。校园环境温馨宜人,基础设施贴心周到,行政系统高效且充满温度,这一切,都彰显着浙外对每一位师生的尊重与关爱,这是许多学校难以企及的独特魅力。
通达,是浙外开放包容的学术胸怀。浙外精心安排的课程和丰富多彩的实习内容,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出多元的魅力。近年来,浙外积极推动跨学科建设,让语言成为连接各学科的桥梁,践行着“通达”的校训,为学子们搭建起广阔的学术舞台。
在浙外的时光,如同一首悠扬的诗篇,在许晨昊的生命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带着浙外的精神,在未来的道路上,将继续逐梦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