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文学院22英语6班吴奇、刘宇彤,22翻译3班滕舒涵同学入选商务部国际官员研修项目,前往北京,开启了为期18天的实习。活动期间,他们接待大使、发言人,筹备会议、组织课堂、陪同参访,以专业、自信、热情的姿态充分展示了英文学子的风采!

他们的日常工作是怎么样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实习日志!


开端·容纳世界的窗口
5月26日,我们抵达了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该地坐落在北京北昌平区北六环的道路深处,看起来不那么大的地方,每天却往来着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官员,西门口苍劲有力的朱红大字,彰显着祖国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
到达当天,负责人就给我们召开了开班筹备会,紧锣密鼓的工作就此展开:整理行程表、分装学员姓名牌和台签、提前熟悉VIP嘉宾的信息。当我把“全球发展倡议下数字经济发展合作研修班”的双语标牌贴在会议室的门口时,窗外的北京还裹着春末的薄雾,而这些印有十六国外交官员姓名的文档,即将填满我的整段实习生涯。


迎接·凌晨的忐忑与温情
凌晨3点,我强撑倦意赶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T3航站楼怀着忐忑的心情看着电子屏上不断闪烁的航班信息。四十分钟后,终于有一群外国友人朝着接机牌挥手,“Welcome to China!”这是缅甸的Swe女士此次落地中国听到的第一句问候。与此同时,我的伙伴们正在宾馆熟练地帮助外宾们办理入住。一句句“Welcome”对应着一句句“Thank you!”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青年的形象,这份使命感让我们在疲惫中依然保持着热情与专注。



研讨·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为确保课堂顺利运行,课前,我们会联系授课老师确定上课地点和授课信息,准备台签和茶歇。而在课堂上,我们则是忠实的旁观者和记录者,用文字和相机镜头记录主讲人和嘉宾的精彩瞬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前驻加蓬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孙继文先生回答巴基斯坦商务部Taimoor先生提出的”中国如何解决贫困人口问题?”,孙大使用精炼的语言将中国在扶贫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娓娓道来。他的话语中,既有宏观的政策解读,又有微观的案例分析,让在场的学员们听得入神。他的表现不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将中国智慧在国际舞台上生动展现。



调研·丈量共识的宽度
在八达岭长城,烟雨氤氲,我们撑着雨伞,回望古老文明的荡气回肠;在浙江自贸中心,我们参观杭州“六小龙”展厅,我们感受黑神话悟空将传统神话与游戏结合的魅力;在菜鸟智谷,我和同伴们轮流担任交替传译员,协助展厅讲解员进行讲解;在海康威视,我们见识了成熟商务体系的完备;在凤凰村,我们品尝当地村民种的瓜果,了解村落的发展历史;在亚投行,我们旁观官员们用数字探讨各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这种种经历,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所有的文化考察,都是用脚步在丈量共识的半径。



结业·道不尽的情谊与感谢
结业典礼这天,我们最后一次和来自各地的学员们聚在一起,大家相互合影留念,记录下这段难忘的时光。来自蒙古、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官员们还特地给我们准备了小礼物,以表达对我们这段时间付出和帮助的深深感谢。让我们更加惊喜的是,伊朗经贸部部长顾问Majid先生作为学员代表进行结业发言时竟然念出了我们的名字并一一道谢:“这些来自中国的年轻人,用他们的专业和热情,为我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风采,也让我们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那一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感动。



送别·连接世界的中国记忆
离别时刻,机场里弥漫着淡淡的不舍与浓浓的温情。我们微笑着与每一位外宾拥抱告别,所有的疲惫在这一瞬都化作了深深的眷恋。来自匈牙利的Bianka女士紧紧握住我们的手:“很奇怪,我明明身在离家千里之外的中国,甚至还是第一次到中国,但因为你们的热情帮助,让我并不孤单。”
十八天的实习,节奏紧张却充实无比。在多国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我们得以窥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我们见证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在相互尊重与理解中携手前行,也看到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魅力与担当。那些与国际友人们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瞬间,都将成为我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梦一定会实现,而我们也将成为这一伟大征程中的一份子,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